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克莉斯汀娜阿格丽亚 >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联络三组到山西焦煤调研 正文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联络三组到山西焦煤调研

2025-04-05 15:18:55 来源:螳臂当车网 作者:汉沽区 点击:764次

但《左氏春秋》作为《春秋》之传也是自刘歆确认,并未受到普遍的承认,未获普遍公认的权威性,因而郑众引《左传》以证《周官》也只是在相信刘歆之说的观念前提下才有说服力。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当代学者中,钱穆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联络三组到山西焦煤调研

James Legge, The Works of Menciu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70, p.191.)。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同样道理,孟子孺子将入井那个例子所蕴含的利他主义与他对孝道的认可之间也不会如陈汉生指责的那样产生任何矛盾(同上,p.169),因为首先,关心一切的自然倾向与偏爱亲人的自然倾向并不冲突。[17]11-14沿着同样的路径,杨泽波将这种历史积淀的结果称为伦理心境,并直接应用于他对孟子的解释。(《孟子·公孙丑上》)13如牛山之草木,不能听凭斧斤的砍伐和牛羊的啃啮,否则就会变成荒山。

事实上,对此的争论本身也有点费解,因为讨论主要是集中在言的含义上,即它究竟是指言语还是特指道德学说,但很少有人关注孟子所说的知言中的知是什么意思。[7]213随着视角的转换,上一节中所罗列的种种问题就变得不相干了。郑玄注《论语》,当知孔安国之说。

子贡以甲比乙,论彼此之胜劣者也。见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第1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695页。从讨论此一问题的时间顺序言,东汉郑玄最早正式提出子夏作序说,刘宋范晔(398—445)《后汉书·卫宏传》称卫宏作《毛诗序》【29】。河间献王及周边学者即便知道六诗的存在,由于不知《周官》的成书时代,因而对于六诗说的时代也不能确定。

后者从听话人角度言,是理解、明白。兴者,《周官》字为廞,兴与诔相似,亦近述赞,则诗之一术也。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联络三组到山西焦煤调研

】《毛诗》传自子夏,此是《毛诗》学者的基本信念,也是晚出的《毛诗》抗衡早出的三家《诗》的合法性依据。孙诒让疏云:盖谓述王平生行事,作诗以美之,若六诗之兴然。班固之语显示,在东汉前期,即便是六义说存在,也未能取信于治《毛诗》以外的学者,赋比兴之说并未获广泛的承认。分别譬称是指两种说明的方式,譬是谕的一种方式,此亦可见譬与谕的分别。

很明显,此二句是针对有序而无诗的解释,不可能是小序作者本人的语气,故孔颖达疏:此二句,毛氏著之也。32 《毛诗正义》卷9《常棣》疏引《郑志》,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664页。譬与谕非一事,此亦统言之也。值得注意的是,刘熙把六义都放到作者言志的架构中论之,其中雅、颂涉及志的内容,而赋、比、兴关乎言志的方式,其名称与志相关。

魏哀王为太子纳妃,当在其后。郑玄以美释兴,亦基于其对兴与《周礼》相关制度关系的理解【140】。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联络三组到山西焦煤调研

比如修身与治器各有其理,两者之理相对客观稳定,而子贡以治器之理类推修身之理,发现了两理的共同性,结论也是合理的,因而受到孔子的认可【90】。以现代观念言之,在郑玄,赋比兴是历史性的范畴,不具备普遍性的诠释效力。

直至王莽当政时代,刘歆认定《周官》出自周公,六诗说出自周公时代的命题逻辑上才能成立。95 关于连类问题的全面论述,参见郑毓瑜《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第四章替代与类推,第187-230页。由于其书不存,无法确知其内容,但六诗在《周官》中正属言乐事的部分,故我们推测献王与毛生所编的《乐记》中应当包含六诗说。古文字学者对兴的本义有不同的解说,但本文讨论汉代经学当基于汉代的理解。14 据《汉书·王莽传》,元始四年(4),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姜嫄以后稷无父而生,弃之于冰上,有鸟以翼覆荐温之,以为神,乃取而养之。

18 《后汉书·杜林传》,杜以漆书《古文尚书》授卫宏、徐巡,并称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四蹄皆白曰骇,则白蹄其尤躁疾者。

孔颖达云:比云见今之失,取比类以言之,谓刺诗之比也。7 《周礼注疏》卷首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传》。

46 《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115 班固:《汉书》卷36,第1948、1949页。

73 皇侃:《论语义疏》卷1,第22-23页。范晔对《毛诗》、对古文经学不存贬意,无贬低其价值的动机。由于汉代经学家未以赋比兴的观念架构论述《诗》《骚》,因而应将汉人对《诗》《骚》之兴的论述从赋比兴的观念架构中分离出来重新诠释,并重建从以兴论诗到以赋比兴论诗的观念史。孔颖达以为六诗六义同义,未能如郑玄般意识到诠释六诗说涉及作者与时代的问题。

后世经学家都承认一个事实,东汉末年以前,汉代学者未有提及《诗序》。因郑玄所论六诗比兴之别,就在美刺,若依孔氏所云,则郑氏所言比兴之别就不复存在。

22 《后汉书·郑众传》云:众字仲师。郑玄相信周公作《周礼》,亦认为子夏作《诗序》,但他清楚意识到,《周礼》六诗与《大序》六义有明确的分界。

孙氏所据为刘歆等人奏议,载《汉书·王莽传》,班固:《汉书》卷99上,第4091页。谕与明义近,谓告晓,说明。

19 《周礼注疏》卷首《序周礼废兴》,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第9页。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二是《大序》存在,郑众亦得见,而其中无六义说,六义乃郑众以后人增补。比兴两者都是譬喻,区别在于比刺与兴美。

因六诗载于《周官》,故据此可以推断,除河间献王等接触过《周官》的学者,其余西汉学者根本不知六诗说的存在。《论语》在汉代有齐《论》、鲁《论》与古《论》三家。

33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9,第711页。虽然我们推测王禹《乐记》会载入六诗说,但因其书在当时未有流传,且其时不知《周官》时代,故即使载入六诗说,其影响亦可忽略不计。

【31】估先搁置《诗大序》是否真正出自子夏,转而追问《诗序》为汉代学者所认识的过程。张心澂:《伪书通考》之经部礼类部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作者:淄博市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